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的傳承者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化系列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化的系列講話,肯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繼承發展的正向聯系,確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根基”與“精神命脈”的地位,包含了近代以來對于中國文化認識的變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翟奎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推向了歷史新階段??倳浿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些論斷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論斷,由山東大學儒學與中華文化復興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承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深入的學習討論。
把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推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會學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具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劃時代意義。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學典教授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講話,把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推到一個新的階段,值得深入學習、領會并大力弘揚。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牟鐘鑒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從文化戰略高度闡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中華文化與民族復興的關系,二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他說:“正是這兩個問題長期困擾著中國人。五四以來的文化激進主義把批判矛頭指向中華文化的主干和底色的孔子儒學,突出表現是民國時期‘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批孔反儒’。前者的理由是孔子儒學妨礙中國富強繁榮,后者的理由是孔子儒學妨礙社會主義建設??倳浢鞔_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為條件,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根本,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就把中華文化與民族復興、社會主義道路高度統一起來了?!?/p>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的強調,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已經自覺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最忠實的代表者和傳承者,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強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和中華文化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確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基礎地位。這些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對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導意義。陳來認為,總書記選擇曲阜發表有關中華文化和孔子儒學的講話,明確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文化與價值引領方面所做的重大宣示,標志著執政黨政治文化的一個重大突破,必將載入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存山教授從“通古今”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做了解讀。他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發表了關于“四個講清楚”等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講話的核心要旨就是在文化建設上“通古今”,只有如此,才能有中國的文化自信。這是繼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在理論上解決中國的“文化自信”問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翔海教授認為,總書記的講話肯定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至今依然蘊含著鮮活的內在生命力,暢通了中華文化從古至今的文化生命,肯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繼承發展的正向聯系,確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根基”與“精神命脈”的地位,包含了近代以來對于中國文化認識的變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為化解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獨辟蹊徑
現代市場經濟與中華傳統文化常常被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與會學者對此問題做了深入分析,認為中華文化可以為化解市場經濟道德悖論獨辟蹊徑。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山東大學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葉小文認為,市場經濟有兩個相反的方向: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物質利益,會導致拜金主義,排斥道德;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市場規則的遵守和道德的自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會整體日益追求公平、正義,要求道德水平提高。我們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場在社會生活中也起決定性作用。建設“市場經濟”不是要搞“市場社會”,必須有效地解決市場經濟既排斥道德又要求道德的道德悖論。通過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可以為化解市場經濟道德悖論獨辟蹊徑,做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貢獻。
自由、平等是市場競爭和現代社會的重要理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面。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缺乏這兩種現代精神。其實,中華文化也有著獨特的自由理念。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認為,中國哲學與文化傳統的自由思想源遠流長,就像儒家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豐沛的積極意義上的自由精神。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認為,先秦儒學富有自由、民主、平等和德性精神,但在后來的儒學發展中,儒學被統治者帝制化、威權化。先秦原始儒學與現代社會有著更多的親和力和契合點,我們今天弘揚儒學要從源頭活水的孔子那里講起,才能把握好儒學的真精神。
一些與會學者從儒家美德倫理的角度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闡釋。清華大學哲學系唐文明教授認為,仁愛、孝道等美德在儒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應有所體現。清華大學哲學系曹峰教授認為,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史,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走向文明大國的重要標志,擁有這種核心價值觀的當代中國人和古代中國圣人一樣,有著崇高理想、遠大胸懷,可以引領世界,可以擔負起更多的和文明大國相應的責任。
中華文化經典應進各個層次的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學校是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教育部研究制訂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青少年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提出了重點舉措。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張東剛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指導綱要”的實施方針。他認為,需要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面來凝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教育使孩子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使他們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有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精神;從個人修養來說,要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呼吁,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各級教育部門應有自覺,且應有所作為。除了家教之外,中小學基礎教育在國民人性、人格的養成上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國民教育中應增加國學教育的內涵,國學教育的核心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與人格情操的教育。另外,現行語文課文中現代散文較多,歐化式的漢語較多,我們的孩子從社會與學校學習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語言、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語文教育應當有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自覺與自信嚴重不足。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張祥龍希望把儒家乃至道家甚至佛家的經典教育納入小學至大學的必修課中。他認為,沒有這種由教育培育起來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做不到“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教授認為,高校在以優秀傳統文化正能量養成學生人格的同時,要鼓勵學者走出校門,關注社會,面向當下,面向未來,在“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工作中發揮作用。
中華文化必須走進鄉村和城市社區
中國是農業大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三農”將依然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資源極其薄弱,農民的精神生活也比較單調,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古老的充滿溫情的鄉規民約遭到了很大破壞,鄉民的道德生活也出現了很大問題。而傳統儒學在鄉村文化建設上有著豐厚的寶貴資源可以借鑒。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認為,今天講儒學要知行合一,而且行動勝于言說,要身體力行,走到鄉村去,走到社區去,走到我們能走到的地方去,宣講儒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顏炳罡還結合尼山圣源書院的鄉村教育實踐與大家分享了他的切身體會。他認為,農村、農民是儒學教育的廣闊天地,老百姓對儒學與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他們深切渴望能有更多的學者來給他們講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來給他們普及傳統文化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教授說,“我們有一些學者在尼山附近的鄉村做了一年多的調研,老百姓非常歡迎,我們講儒學、講家庭、講孩子教育,這些和老百姓有關,和幸福有關,所以出現了老人抱著孩子、婦女抱著孩子去聽儒學和聽孝道。因此,我對習總書記的講話有很深的體會,一定要植根于傳統,才能找到這樣一個生長點?!?/p>
與儒學的鄉村實踐相呼應,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黃玉順教授認為,我們今天講儒學不但要在鄉村講,更重要的是要在現代多元的市民文化生活中把儒學講好講活,因為城市化和全球化畢竟是歷史發展大趨勢,傳統儒學在形式化的展現上難免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今天發掘儒學的現代價值,重點是要把總書記所強調的那些“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儒學如何在現代化都市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切實走進城市社區,這無疑是對時代的重要挑戰。
?。ㄗ髡邌挝唬荷綎|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初審編輯:陳新
責任編輯:大眾網山大記者站